•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 广州市黄埔区陆柳卿广绣工作室
    联系人:肖小姐
    电话:13724049876、020-82488101
    传真:020-82489416
    邮箱:gxllq@163.com
    网址:www.guangxiullq.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港湾路596号

新闻详细
只有我们还在死缠烂打
新闻分类:媒体报道   作者:admin    发布于:2014-09-034    文字:【】【】【

大洋新闻 时间: 2012-01-09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曾俊

  

  策划:刘亦凡 撰文:本报记者 曾俊 图:广绣作品开家庭小作坊难以应对传承难
  日前出版的聚焦广府文化的《广州民间文艺系列丛书》引起了较大反响。本报也借此找寻并呼吁各界重视那  些逐渐老去的民间文艺。我们本期将目光对准广绣大师陆柳卿。她从艺五十四载,依然活跃并创作作品无数;她 不识字,但很幸运地在4年前开了一个家庭小作坊,做一个老实、认真的手艺人;但她仍然为市场不好忧心——传 承太难,“只有我们还在死缠烂打”。
  威水史:17岁被评最高级工
  今年66岁的陆柳卿是黄埔区文冲街人,八九岁时就已经深深“迷上了”广绣。由于家庭困难,要担起照顾弟妹  的责任,“我没机会上学读书,只好背着弟妹,偷偷去看别人‘做花’(旧时广东地区刺绣的别称),因为这个能养  家糊口,那时候开始自学,没人教我,还常常被花针扎得手指出血流脓。”
  1958年,年仅12岁的陆柳卿就开始跟随著名刺绣大师龚公学“做花”,掌握了40种广绣针法。“当时,我们这  些不够年纪的都被称做‘小鬼队’,直到那年我成为黄埔刺绣社的正式职工,做的第一张‘花’就被评为‘一级花’了。”如今已经变成陆婆婆的她,讲起当年的风光,仍然有忍不住的得意。
  最让陆柳卿自豪的是,1963年,只有17岁的陆柳卿就成为广绣界的佼佼者,被评为技术最高级的八级工,是  这级别能手中最年轻的一位。因此,黄埔刺绣社还提出“超娥赶柳”的口号,她被大家称呼为“花王”。
  然而好景不长,“文革”中,广绣因被指为“四旧”遭禁。对于陆柳卿来说,刺绣已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于  是,她就用自己藏着的针线,偷偷地在家里绣。
  保养手:从不用洗衣粉洗衣服
  刺绣54年,说到自己最中意的作品,她毫不犹豫地说是曾在2008年参加过广州乞巧工艺展、长达4.1米的《波罗全图》,获得专家评出的最高奖。画稿选自清代嘉庆年间的秀才崔弼编撰的《波罗外记》,图中表现了虎  门、古波罗庙、鱼珠古码头的全貌,全画用金丝绒线绣成,耗时3个月,“其实,广绣的技法已经很定型了,所以  在一幅作品里容纳这么多景物,我还是第一次,一个小地方错了就毁了全部,能做成我很高兴。”2010年,为了  迎接广州亚运会,她还创作了《亚运会徽》等七件广绣作品,赠送给亚组委。
  由于针线常年在指尖穿梭,陆柳卿还特别注意保养双手,虽然年过六旬,她的双手依然很光滑。“手指不能有  倒刺,要不然绒线就会起毛,影响绣品质量。”宁可不买漂亮衣服,陆柳卿也会买护手霜,并从不用洗衣粉洗衣  服。
  徒弟少:谁做一个月一千多元的工作?
  “文革”以后,陆柳卿本以为“公开”的广绣生涯已到此为止,“没想到4年前居然还有人来请我”,那个人就是当  时的黄埔区旅游局负责人。自此,政府的支持接踵而至,专门为民间工艺大师安排的黄埔区文化馆,陆婆婆的工  作室最早“入驻”,一方面承接一部分政府订单,另一方面则开始“贴街招”招徒弟。这不啻为当年轰动本地业界的  大事件。
  由此,“70后”的二儿子和媳妇“顺理成章”地成了她的第二代传承人。在陆柳卿的“家庭式小作坊”,儿子在工作  之余负责接订单洽谈生意,儿媳妇负责生产线,陆柳卿则做“技术指导”。很快,一批年轻姑娘“闻风而至”,但仍  然很少有人能真正坐住“冷板凳”学广绣技术,一是要成为熟练的工人,没有20年根本不行;二是广绣在市场被定  位为高档工艺品,价格不菲,买的人很少,很多工人不能以此谋生。目前,小作坊只收了十几个人,“二十多个  还  能满足,就是没什么人愿意学。”
  陆柳卿的儿子介绍道,请来的工人是计件算工资,大多是外地人。“我们给出的工资是每月1000多元,所以  很多本地人不屑做,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高成本,因为基本需要从头教起,没有天分的只能留一两个月,真  正能上手的还不到三分之一。”让陆柳卿甚是欣慰的是十几岁的孙女经过耳濡目染之后,也会绣简单的图案了。
  大师进暮年:传承依然不乐观
  广绣既费时又不能赚钱,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市场的萎缩导致材料难找。广绣专用的各色绒线,特别是细  如毫发,长度仅有2.5厘米长的花针,目前在广州已难觅踪迹,陆柳卿几十年来用的针都是从香港买来的。
  遥想三十年前,靠一个人的广绣就可以轻松体面地养活全家,可那时的荣光仿佛已经消失于长长的时间隧道  里,让人不胜唏嘘。“如今已经没什么人会做广绣,只有我们这些人在死缠烂打,传承下去真的没有多少希望。  ”说到这里,陆柳卿脸上尽是无奈的笑。要知道,与她同一批学做广绣,目前仍然活跃于业界的只剩她和陈少芳  以及许炽光,三人都已经进入人生的黄昏。
  近几年,广州的民间工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纷纷谋求在各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设班开课,以带动年轻  人的热情。但“残酷”的是,陆柳卿不识字,无法亲身把自己的经验以文字的形式传授给下一代,而她所奢求和能  做的,仅仅只是手把手地将技术交出去,但谁来学呢?
  知多D
  旧时广绣传男不传女
  据了解,具有千年历史的广绣,在发展之初却秉承“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亲属如老婆女儿,做得再好,也只  称为“从属”。但后来到了上世纪60年代,由于交货紧,人手不足,男女都参与到刺绣工作中。陆柳卿也就是那时  入的行。不同的是,刺绣工序分上下,女的做下工序,又叫下手绣工,男则相反。女的主要绣祭神贡品,男的主  要绣欣赏品。
  旧时男绣工又称“花佬”。20世纪初,广绣行业欣欣向荣,当时广州就有三千“花佬”。目前广绣的发展面临式  微,旧时“花佬”如今只剩下许炽光一人,被誉为“最后的‘花佬’”。而如今,从事广绣的基本是女性。
分享到:
点击次数:568  更新时间:2014-09-03  【打印此页】  【关闭

Copyright © 2009-2014,广州市黄埔区陆柳卿广绣工作室,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