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广绣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
粤绣始于唐朝。据史籍记载,唐代一个年仅14岁的广东姑娘叫卢媚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了一卷佛经《法华经》(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后世整理而成,为大乘初期经典之一)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划分明。广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嘉靖三十五年(1556)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惊叹为“绝妙的工艺品”。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能够娴熟地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等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广绣业的繁荣时期。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由于来样设计色调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故对广绣产生深远的影响。广绣开始从民间小作坊的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商品化大规模生产发展。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的广绣绣品大量生产,使之出口进入了全盛时期。
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乾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广州刺绣以构图匀称,色彩斑斓,极富装饰性著称。清代中叶许多外国商人慕广绣之名前来广州大量订购广绣,有的商人还带来外国国王肖像、耶稣像或一些图画照片进行来样加工订货。广绣从清代起早已闻名海外,其产品行销海外,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国内,不少广绣佳作,作为贡品贡献给历代皇帝。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广绣的优秀作品。